易讀小說網 >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經沒了 > 第55章 小學(下)
  光烈三年,十月初

  南京禮部下轄的新衙門,督學司,正式揭牌。

  雖說新建的五百所小學在管理上歸屬朝廷和禮部,但名義上依舊屬于“皇室財產”,畢竟是由皇家內帑出資建立、經營的。

  故而督學司雖然是禮部下屬衙門,但要接受宗正府的大宗正吳王朱以海監督執行,每年的賬本,要交給大內,皇后王芷審核通過。

  說起來朱由榔自家媳婦的任務是越來越重的,除了后宮事務外,還得管啟民書社、海務公司的皇室股份,現在還有督學司的賬本。

  一開始王芷建議可以讓些內侍幫忙管起來,但朱由榔實在是對太監比較膈應,如今宮里還保留些內侍,也只是怕把這些太監放出去,他們沒有謀生技能,估計會餓死。

  故而朱由榔雖然沒有廢除太監,但也從不新招,太監制度不僅僅是在觀感上極不人道,更重要的是,很容易養成不良風氣。

  直到清末,都有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為謀生路,自行閹割,想謀求入宮。

  這對于一個健康的民族而言,很顯然不是什么積極向上和進步的文化。

  可隨著政局穩定,朱由榔又積極謀求皇室從封建貴族的領袖,逐漸轉變為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,這一過程中,宮廷事務依然非常繁重。

  朱由榔最后選擇折中,不任用太監,而是效仿明治維新后的日本,聘用女官來打理宮廷事務。

  而女官的最高上司,就是皇后。

  所謂女官,并非單純的宮女,而是由民間聘用考核,簽訂合同,在宮廷中工作一定年限,有具體品級、俸祿的女性官員。

  這也算是朱由榔的一種對于封建禮教的進步嘗試,畢竟女官任職都是在皇家內部的宮廷事務,這是皇帝家事,大臣文官們也管不著。

  而且早在《周禮》當中,古人就已經有女官制度了,在一些特殊時期,比如北魏孝文帝、隋文帝時期,女官地位甚至要比宦官高得多。《紅樓夢》里,賈元春在宮中擔任“鳳藻宮尚書”,這個“尚書”,就是女官職務。

  只是過去的女官制度更像是后宮的補充,而朱由榔所設立的女官制更加完善、正規,并且不強調人身依附關系,完成合同規定的工作年限后,就可離開宮廷。女官不是皇帝的妃嬪,而是和文武官員一樣,是皇帝的臣子,更確切的說,是皇后的臣子。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應天府,上元縣小學是全大明第一家開門的皇家小學堂。

  大量的達官貴人們都想把自家孩子塞進去,因為他們都聽到了風聲,說是日后皇長子朱慈煊六歲以后,會被送進小學讀書。

  這下子頓時讓全南京的勛貴、文官、士紳、豪商們興奮起來,要是自己啊孩子也能送進去讀書,豈不是從小就能和太子爺建立交集?

  這是家族日后飛黃騰達的良機啊。

  結果按照計劃,上元小學招生五百,最后來報名的家長卻多達四千。

  而且其中不乏軍中公侯伯爵、朝中尚書侍郎一大堆,嚇得督學司連忙派人來解釋,表示由于南京人口眾多,督學司這邊規劃,光上元縣就要建設四所小學,教師資源都不差,不一定非得擠這上元一小不是?請各位大佬不要心急。

  但諸位家長只是表示呵呵。

  大家又不是圖著什么教師好不好來的,真要學學問,這些家庭哪一個請不了名師?

  關鍵是太子爺啊!能和太子做校友,那日后是多大的政治資本?

  最后還是鬧到了天子跟前,讓朱由榔哭笑不得,下令以后出現類似情況,就抽簽決定,但雖說是抽簽,不過有個死標準,沒有功名、爵位、官職的一般家庭,比例不得低于五成。

  他的確有把自家孩子日后送到小學讀書的想法,集體生活是培養人的好方法,關在后宮里,早晚要變成廢物。

  作為一個父親,朱由榔都已經規劃好了,這小子六歲就送到上元縣讀小學,日后還會設立府一級的中學,讀完中學,扔到城外的大明兵學苑里好好操練兩年,最后再找個不算太危險的偏遠邊塞去當幾年基層軍官。

  等磨練的差不多了,才調回來學習處理政務,即便如此,也得先從府縣一級熟悉起來。

  否則一直養在皇宮大院里,搞不好又變成個朱允炆、朱祁鎮那種大煞筆。

  反正朱由榔自信再個三十年再退休不成問題,在此之前,有的是時間慢慢培養。

  數百里外的杭州府中

  杭州知府顧炎武親自出席了杭州府第一所皇家小學——錢塘小學的開學儀式。

  按照督學司的計劃,第一批五百所小學堂,主要作為嘗試,等通過實踐健全制度以后,從明年光烈四年開始,以每年五百所以上的速度向全國普及。

  雖然朱由榔采取了不少打壓士紳、平衡文武的政策,但整個光烈朝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反而大大提高了。

  尤其是對于秀才、童生等底層讀書人而言,原本只不過是人厭狗嫌的窮措大,除了讀書科舉外,撐死就給哪家地主教教私塾,或是給別人當賬房。

  而朱由榔的一系列政策下來,讀書人可以去吏部、市舶司應聘為官吏,也可以去皇家小學應聘為有品級、俸祿的教師,如果年紀尚輕,還能去兵學苑當學員,走武官入仕。

  再加上海貿和商業的繁榮,大量新興的商業行社們,也需要聘用不少讀書人作為賬房、掌柜。

  結果就是,現在整個大明,只要是讀書人,基本都能找到一份體面工作,乃至于民間行社為了聘用人員,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工資,才能和官府搶人。

  鄉間一般私塾,都已經開始缺先生了。

  顧炎武也頗為重視杭州府各縣小學的建設,雖說整個政策主要是由皇室出資,但實際執行上,由于教育普及水平直接和政績掛鉤,地方官員想發設法也會給學校弄點優厚政策。

  比如杭州府,就有入學補貼政策,凡入學學生增加一人,府衙會給學校每年七錢銀子的補貼。

  一年下來,全府八所學堂就是兩千多兩白銀。

  顧炎武即使是在新政派官員中,也算是比較激進的一類。

  在朱由榔普及教育所激起的大討論中,顧炎武一向主張,不只是應當建立縣一級學堂,而且要強制全國適齡兒童入學,如果逃避教育的,應當處以罰金。

  支持這一想法的還有王夫之、連城璧,以及黃宗羲等人,但最后上面并未采納,倒不是有什么不好,而是此時財政不允許。

  就算不用內帑,而是使用國庫,這也是一筆巨大開銷。

  至少在此時,北伐才是第一要務,所以財政上不能過度向教育傾斜。

  顧炎武為了凸顯重視,將自家兩個小外甥,徐元文、徐秉義都送進了學堂念書。

  顧炎武作為后世著名的明末思想家,在自己主政的杭州府,他繼承了當年“江左狂士”李贄的男女平等主張,認為女童也應當進入學堂讀書。

  但這個思想實在太過激進,而且男女同校,對于深受宋明理學熏陶的明代社會,也難以接受。

  但顧炎武卻堅持己見,他在報紙上投稿文章,表示“母者,人之初師,育女,當為育人之要。”

  意思就是,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,如果女性沒有文化,又怎么會撫育出優秀的后代?

  這種思想雖然還是有局限性,只是把女性當做“母親”的身份看待,距離真正的婦女解放運動還有巨大差距,但在這個“女子無才便是德”的宋明理學社會,已經相當進步了。

  于是乎,顧炎武自掏腰包,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,集資在杭州修建了第一所女子小學堂。

  結果被幾個迂腐的士子告上南京,但最后卻是得到了朝廷和天子的認可。

  教育普及,沒道理忽略女性,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,就是要解放女性的生產力。

  但飯畢竟要一口一口吃,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,所以目前官方雖然允許并且支持民間自辦女校,不過皇室學堂的女校還沒有鋪展開來。

  歸根到底,戰爭還沒有結束,現在還不是放開手腳、大干快上的時候。

網頁版章節內容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

請退出轉碼頁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。